疫情之下,如何快速打破框架,激發創意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大家好,我是劉基欽。歡迎各位來收聽創新有眉角(勉覺)。本節目定位為提供職場人士創意、創新與創業的相關眉角。預計每週一發刊。這一集我們要分享的題目是,如何快速打破框架,激發創意,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近期疫情愈來愈嚴重,不管在工作上或生活上,都多了很多的限制,我們無法去學校上課,也只能留在家裡上班,這樣會帶給我們很多的問題。然而,不管是因為疫情之下,新的生活、工作型態所帶來的問題,還是疫情之前既有的問題,在現在的當下,我們在面臨問題時,不能再過去的慣性思維來處理這些問題,必須打破框架運用創意來解決眼前的這些問題。   

首先,我們先來談談什麼是框架?框架是我們觀看這個世界的窗口;框架也是心智篩選必要資訊的能力,框架讓我們常從特定方向來觀看世界,並且形成一定的想法。框架具備各種不同的形態,包含看待問題的觀點、面對世界的心態以及對人的刻板印象等等。  

接下來,我舉個生活中的問題為案例,來跟大家分享,如何快速打破框架,激發創意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為避免思考過於複雜,接下來的案例先不考慮疫情因素,單純就如何做到快速打破框架來做說明。小李近期買了位於三重的房子,這是一棟18層樓的電梯大廈,每層樓有五戶,總共只有二支電梯。小李入住後發現,在大家上下班的時間,常會遇到電梯擁塞、太慢的問題,於是社區管委會便招開會議討論這個問題。  

社區管委會後來討論出換新電梯、換電梯馬達、改成單雙樓層交錯停及更新電梯操作軟體等四個讓電梯加快的方案。然而,這樣的解決方案,大家可能會覺得了無新意,所以接下來我們試著打破框架,再想想看是否有一些不同的創意解決方案。回到框架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看待問題的觀點與角度,本身就是一個框架,若想要快速打破框架,我們必須換個角度來看電梯太慢的問題。  

其實對於住戶小李而言,電梯太慢帶給小李的困擾,可能是「等電梯很煩」這個問題,所以我們若能站在小李的角度思考,解決小李的困擾,他就不會覺得電梯太慢,這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我們可以透過裝設鏡子、播放音樂及放置洗手液等不同的方法,轉移小李等電梯時的注意力,如此一來,小李便就不會覺得電梯太慢了。這就是一個典型打破框架的案例,我們試著站在不同人(管委會到小李)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試著跳離問題的本身,運用用嶄新的觀點重新定義問題,我們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解決方法。  

除了換位思考之外,我們還可以從不同角度,重新定義電梯太慢這問題。比如說,以終為始的角度,一般而言,我們在遇到問題時,總會預想問題解決後可能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然後,從現況去思考要做什麼可以達到目的,其實我們可以從終點、結果角度出發,去思考我們若達到這目標了,我們是怎麼做到的。回到電梯太慢的問題,我們可以將問題重新定義為「現在電梯的速度已經很快了,請問我們是如何做到的?」。另外,我們也可以試著把問題或缺點反轉,把電梯太慢的問題,變成是優點,然後,思考我們是如何做到的?這問題的定義就會變成,「電梯太慢是我們這個社區的特色,請問我們是如何做到的?」這些重新定義過的問題,或許不是每個問題都有答案,但是,打破框架重新定義問題,的確讓我們可以跳離問題本身,思考不同面向的解決方案。  

在疫情之下,我們面臨許多的挑戰與問題。我希望透過這集節目的分享,可以協助大家快速打破框架,試著從不同角度重新定義問題,例如:換位思考、以終為始、缺點反轉等,讓我們可以有更好的創意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廣告

疫情期間,餐廳在無法內用的情況下,可以如何救營收?

大家好,歡迎各位來收聽創新有眉角(勉覺)。本節目定位為提供職場人士創意、創新與創業的相關眉角。預計每週一發刊。這一集我們要分享的題目是,疫情期間,餐廳在無法內用的情況下,可以如何救營收?

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的肆孽之下,近期全國皆已升級至第三級防疫,民眾減少外出也緊縮荷包減少消費,許多企業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尤其是餐飲業。許多餐廳皆已取消內用服務,導致營收大幅減少。因此在這集的節目中,我統整了一些餐廳的做法,並進一步建議餐廳在無法內用的情況下,可以如何救營收?

一、設計與提供適合外送、外帶服務的餐點

         在餐廳無法內用的情況下,許多餐廳紛紛推出適合外送、外帶的餐點如便當。舉例來說乾杯集團旗下數個品牌餐廳皆推出燒肉便當,而數家吃到飽的餐廳,如台北君悅的「凱菲屋」餐廳、「彩」餐廳也推出外帶便當做企業客戶的生意。

         由於餐廳先前大多是內用為主,在改推外送與外帶服務時,一方面需加強與外送業者的合作,如Foodpanda, Uber eat,另一方面需加強網路行銷,例:SEO, Google我的商家, LINE,甚至可透過直播導購的行銷方式來推廣外送、外帶服務,第三方面,建議要加強在地客戶與會員的經營。

二、提供半成品熟食

         除成品熟食外,餐廳也可以思考提供半成品熟食給客戶,可以做成調理包、冷凍食品等。舉例來說,漢來美食集團於去年所推出豬腳麵線就賣得很不錯,為此,漢來還跨入電商領域,成立電商團隊,並持續開發新的冷凍食品。

三、提供生鮮蔬果或食材給客戶

         在疫情發展初期,因客流減少而導致食材的積累,為減少損失,可思考是否將積累的食材銷售出去。如果疫情必須持續一段時間,建議中、大型的餐廳,可以透過其供應鍊的能力,推動生鮮網購。例如乾杯集團的乾杯超市網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網站銷售燒肉禮盒、火鍋禮盒等。

四、向外輸出員工能力

除商品面外,建議餐廳還可以從員工的角度出發,發想可以提昇營收的方法。在疫情之下,因為來客數少,許多有中央廚房的餐廳,員工馬上就閒置下來了,有餐廳或許會想到「共享員工」的做法,然而,這樣的做法會有失去員工的風險,建議是思考員工還可以做那些事,試著與其它公司合作,例:物流公司,對外輸入員工能力,可以幫餐廳帶來新的營收。

五、推動無實體店面的虛擬廚房

一般而言,虛擬餐廳、虛擬廚房指的是沒有實體店面,以外送業務為主的餐廳概念。近年瓦城集團與王品集團與Just Kitchen等皆於推出虛擬廚房,這樣的商業模式受疫情影響的程度較實體餐廳少多了。

餐廳在無法內用的情況下,可以試著這五種救營收的方法。然而,從這五個方法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共同點,在疫情之下強調零接觸,餐廳需要適度地應用數位科技強化自已經營體質,從強化網路行銷、經營會員、成立電商團隊到開創數位虛擬廚房的商業模式,數位轉型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