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KPI達成了,設定的策略目標卻沒達成?

顧問,請問為什麼公司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大部分都達成了,但是設定的策略目標卻沒達成,問題到底是出在哪裡?許多企業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可以依策略推展的流程,看問題可能出在那裡?一般而言,策略推展的流程是先訂定策略目標、再擬定策略,接著制定衡量策略是否達成的KPI,所以從流程來看,KPI達成策略目標卻沒達成,問題點就可能出在KPI本身或策略的身上,進一步說明如下:

可能問題點一:KPI並非真正的達成了!

在過去所接觸的案例中,曾經發生過這樣的狀況!在策略檢視會議中,部屬們呈報的KPI達成狀況都是達標的,但仔細追問KPI的達成成果在那時?部屬都支吾其詞,沒辦法交出完整的KPI達成成果。例:KPI是客戶滿意度調查報告一份,但部屬回應的卻只是一份單薄的客戶滿意度問卷,看的出來還是在策略檢視會議前幾天才完成的,如此一來,KPI並非如部屬所言的達成了!

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呢?雖說主管都是秉持著信任的態度面對部屬,但在這種情境下,建議可以從「知識管理」的角度切入,要求部屬往後在報告KPI達成狀況時,皆附上KPI達成成果的存放位置,以便後續使用。

可能問題點二:KPI設定錯誤

KPI設定錯誤也是可能的問題點。然而,KPI設定錯誤有很多的狀況,列舉兩項說明如下:

1.策略與KPI欠缺邏輯連結性

以表1為例,看起來策略目標、策略與KPI有扣合,但細看會發現研發預算100萬的KPI設定,需於專利申請相關聯,不然就會有年底花了100萬研發預算,但可能都用在與專利申請不相關的面向上,導致KPI達成但策略與策略目標都沒達成的狀況。

表 1

策略目標策略KPI
2023年底前,完成2件新發明專利,並導入商品透過增加研發預算,強化商品KPI 1.增加研發預算100萬KPI 2.完成2項新發明專利申請

2.完成的皆是領先指標的KPI,而非落後指標的KPI

以表2為例,KPI 1, KPI 2皆是達成300萬營業額的領先指標,若這兩個KPI都達成,也只代表開發5家新的車用電子廠商,而非達成300萬的業額業,導致KPI達成但策略目標沒達成的狀況。

表 2

策略目標策略KPI
2023年底前,CO2 sensor進軍車用市場,營業額達300萬透過參加相關展覽,開發車用電子廠商KPI 1.參加相關展覽2場次KPI 2.開發5家新的車用電子廠商

上述兩個KPI設定錯誤問題,建議可透過年中的策略校準會議,調整成正確的KPI。

可能問題點三:沒有擬定好的策略

公司擬定的策略並不是個好的策略,沒辦法達成策略目標。什麼是好的策略呢?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所提的不敗戰略十問來看,在擬定策略前若有考慮內外部環境、趨勢、可能風險、優勢及公司核心競爭力等要素,較能制定好的策略;在執行策略一段時間後,也可檢視KPI的達成率與策略目標的達成率,是否呈現正向的關聯性,來確認策略的好壞。若是發生這樣的問題,建議也是透過年中的策略校準會議,調整成更好的策略。

總而言之,KPI達成了,設定的策略目標卻沒達成?常見的問題點有三,1. KPI並非真正的達成;2.KPI設定錯誤;3.沒有擬定好的策略,可以透過對部屬的要求及年中的策略校準會議校準KPI及策略。

廣告

要推動創新,先從建立共同語言開始

“什麼叫創新?跟創意有什麼不同?”在講授創意與創新相關課程時,作者會在一開始時,詢問大家這個問題,而且總會得到不同的答案。總結一下大家的答案,大致有三個比較常提到的說法。有人說創新是形容詞,如,哇!這真是個很創新的鋼結構設計,這時「創新」指的是新奇、特別;有人說創新是動詞,如,我們要創新現有商業模式,這時創新指的是有大幅改變或者是破壞的意思;也有人說創新是名詞,如,我們把鈦合金等難以焊接、沖壓成型的管件產品的生產加工技術,加以優化就是創新,這時創新指的是新穎的產品與技術。可想而知大家對於創新有很多種不同的看法。更不用說,大家對於創意的看法,亦是非常多元的。

建立共同語言,提升溝通效率

請試著想想,若公司要推動創新,而同仁們對創新的詮釋卻有不同見解時,企業該如何推動創新?若大家對創新沒有共識,沒有共同的語言,這樣子企業在推動創新過程中,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誤解跟問題,而導致事倍功半。若有共同語言,當主管談到創新時,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這樣就可以提升溝通效率。

企業內三種常見的共同語言

一般而言,企業內常見的共同語言有以下三種:

  1. 企業所屬行業內的專用術語

不同行業間有不同的行話。行話指的是行業內特定專業人士之間的用語,這些用語在溝通過程中逐漸簡化,甚至直接演變成縮寫,而不加解釋。

例如:教育產業的TTQS

2.企業自已專屬的用語

    因領導者或種種的緣故,所演變出的某句話或某個詞語。這些用語的背後都有故事典故。企業內的夥伴一聽就心領神會,還有些公司為方便,設計許多內部縮寫,也算是企業專屬的用語。

    例如:作者在輔導企業開發新事業時,常會提到”嘴邊肉”,這詞指的是企業在不大幅改變核心能力,只需稍加延伸,就可掌握的新事業商機。由於新事業開發輔導專案,執行時間少則3個月,常常都持續半年以上,在作者經常提到的情況下,很常也會變成受輔導企業高階主管的共同用語。

    3.企業共同的管理語言

      通常指的是管理領域內通用的管理術語等。例如:創意、創新、策略等。

      建立共同語言的做法

      企業要推動創新,根據上述說明,是要建立共同的管理語言,以下兩種建議做法。

      1.透過「課程培訓/顧問輔導」建立共同管理語言

      培訓/輔導是最快能夠建立共同管理語言的做法。邀請顧問來企業授課,透過課程中的教導或輔導的過程,讓同仁們快速建立共同管理語言。    

      2.透過「公司讀書會」建立共同管理語言

              除培訓/輔導外,也可以透過公司讀書會來建立同仁們的共同管理語言。以下是建議雜誌讀書會進行的方式。

      1. 每月月初,將雜誌分段閱讀,規劃好每天討論的篇章,幫助員工減輕壓力,並且集中討論的焦點

      2.每天早上員工運用三十分鐘討論雜誌

      3.將人員分組進行討論,這樣一來,每個人都可以參與(4-5組)

      4.控制每個人發言時間,才能讓讀書會進行得有效率(1分鐘)

      總上所述,要推動創新,要先建立共同的管理語言,可以提昇溝通效率。而透過培訓/輔導或者是讀書會,都是好的做法。

      一間公司讓員工上過創意思考的課程,但願意提出創新提案的員工卻很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上完課後,可以再從以下三大面向去改善與解決這個問題。

      一、持續提昇員工創意能力

      除透過上課學習創意思考工具與技巧外,可以透過提供外部刺激持續強化員工創意能力。舉例來說:

      • 定期發佈內部資訊,介绍来自競爭對手、其它行業的相關創新
      • 盡可能拓展新員工的來源和不同職業背景
      • 讓下屬出去聆聽或接觸公司外的專家們

      二、強化員工創新意願

      塑造部門或團隊創意氛圍,讓員工更願意發表想法。從三大面向「工作環境」、「人際互動」、「管理制度」切入。分別說明如下:

      • 「工作環境」-騰出公共空間、平衡私人與工作空間,協助員工專注與集中與給予員工選擇空間的自由。
      • 「人際互動」-透過活動的舉辦,活絡同事們的感情,提昇其創意自信心。
      • 「管理制度」-透過績效考核制度引導,提昇創新意願。

      三、拓展員工來源

      拓展新員工的來源與挑選不同職業與專長的員工加入團隊

      老闆常常要主管去做創新,有那些方法和工具能幫主管去做創新提案的發想?

      創新提案的制定,可以運用許多方法與工具協助。一般來說,最常使用到的方法論是「設計思考」。企業可以運用「設計思考」,制定創新產品/服務或商業模式的企劃。在「設計思考」這方法論中,可透過訪談、同理心地圖等工具,掌握使用者的需求或痛點;可以透過創意思考等工具,發想創新解決方案;也可以透過原型製作等方式,具體呈現創新提案構想。透過設計思考可以協助制定創新提案。

      「創意」與「創新」有何不同呢?

      創意是新穎而有用的想法,主要是通過發揮想像力去創造新的想法、新的概念或新的解決方案。而創新則是把創意應用到實際的場景,用來解決問題或滿足需求。所以,我們可以說創新是將創意轉換為可行的行動方案或實際產品/服務

      例如:好市多的素食會員,常會遇到找不到想要的素食商品,無法快速辨識貨架商品等問題。而我們可以發揮想像力,發想一些創意點子。比如說:強化版的APP結合Becaon, app上有找目標選購商品的導覽地圖,逛到不同的貨架,會主動推播個人化行銷訊息。這就是創意。然而。創新是將這樣的APP製作出來的過程與最終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