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基欽
雖然台灣許多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挑戰,深陷其中停滯不前,甚至逐漸衰敗,但是仍有許多廠商透過商業模式創新或開創新事業的方式,走出自己的一條路!舉例來說:
(1). 電子代工業
許多電子代工廠也在思考轉型方向,不論是發展自有品牌或發展通路,舉例來說,發展品牌如廣達發展雲端伺服器B2B品牌、台達電發展LED燈泡自有「Delta」品牌,更大膽以B2C為主,另外是轉型商貿,以製造為基礎,補上「最後一哩」–實體或電子商務,即從製造到銷售一條龍服務,如富士康的成長模式將由原來的上游製造驅動轉向下游貿易驅動,即由“工廠-技術-貿易”模式過渡到“貿易-技術-工廠”模式。
(2). 運輸業
近年來台南縣人口外流嚴重,導致該縣大眾運輸的需求量直線下降,所處台南的新營客運首當其衝,乘客量急速萎縮,經營陷入窘境。
根據統計,近10年來搭乘新營客運的人數,每年以約13%~15%的比例減少,到2006年度為止「全年度」只剩90萬,但相近年度2007年台北市的「平日」載客數就有161萬人次,新營客運雖然有獲得交通部公路局的補貼,但仍無法彌補乘客量不足,所導致的財務缺口。
而新營客運在新任董事長陳祈瑞接手之後,開始進行轉型,首先從新營客運的核心能力找出利基點,調整營收結構,找出轉型方向。而轉型方向則在班車業務上,依乘客的觀光旅遊與學生專車的需求,找到可提供的新服務。而台南新營客運則是透過將大眾運輸及觀光與商務運輸系統結合的方向,找出新的商業模式,進而轉虧為盈。
(3). 報業
傳統報業因網路興起、國際紙價上揚之故,經營愈來愈困難,許多的報業紛紛轉型,改變商業模式,以台灣聯合報所成立的金傳媒集團為例。
發行量與閱讀習慣都在改變,聯合報在面臨此種挑戰之下連年虧損,在2007年聯合報請外部顧問協助轉型,得到的結論是「報紙對社會的洞察力、輿論力仍在」,媒體應善用此影響力來創造新需求。
於是聯合報開始轉型,重點在於拉回對藝文活動的影響力,透過引進高水準的演出,創造新價值,接著開始調整組織結構,從原本以各報系獨立運作,改為以活動為主的組織架構。在人的部份,也針對記者重新教育,改變員工的工作習慣,轉型至此改變已為金傳媒拉出另一道的成長曲線,開創新的商業模式。
(4). 書店
先前所提及的重慶南路書店,有許多書店為了存活下來,提供讀者更好的閱讀體驗,則是將書店轉型成複合式書店,增加賣麵包及咖啡的業務,企圖透過轉型來維持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