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如何訴求,以強化消費者對於麻糬的情感連結!」這是我們所票選出的創新挑戰之一!在本周IDEO Design thinking class3的目標是承接使用者訪談結果所解析出的insight,擬定後續的創新挑戰!
在依循Design Thinking流程,得到這樣的創新挑戰,我覺得這是個有趣的結果,原本我們團隊所討論的題目是「我們要如何提供更健康的食品選項給需要的人」,沒想到經過設計思考一系列的流程與行動後,題目卻轉向走鐘了!
基欽在票選的創新挑戰浮現時,拋出了一個問題,請讀書會的老師夥伴們思考,為何後來所設計的創新挑戰與原先預定的題目相差如此多,以下是我們設想可能的原因,也給各位應用設計思考思維的朋友們參考!
可能原因一:訪談樣本數少,可能導致有所誤差
團隊訪談了近十人,在少吃、常吃與吃過不吃的族群各選2~3人,可能因訪談人數不夠多,導致訪談紀錄有所偏差。
可能原因二:訪談紀錄歸納時,歸納方向走偏
當訪談紀錄歸納時,團隊試著從受訪者所說的話節錄關鍵字,在節錄、歸納與解析洞察的過程中方向走偏。
可能原因三:挑選設計創新挑戰時,考量後續較能發揮的創新挑戰,導致方向走偏
有時在解決問題時,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可能原因之一在於擬定解決方案時,因考量解決方案的可行性而選擇了其不關緊要的原因。同樣的,在這部份的環節,也會有同樣的問題。
最後一個可能原因:麻糬的產品屬性與健康觀念的連結性不強
雖然說前陣子食安風暴持續爆發,讓消費者失去對政府相關認證的信心及大幅提昇對食品的疑慮,但此風暴從未燒至麻糬,所以消費者對於此類產品並不會連想到是否健康或安全的議題,在訪談過程中,重點反而放在如何行銷這有點傳統又不會太傳統的食品。
其實基欽認為題目走鐘不是壞事,只要設計思考的各環節有紮實的走過,得出的創新挑戰就是撥開消費者偏好與價值觀面紗的好題目。